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广角

美舍河源头与上游主要文化资源

录入:     www.mjhk.org.cn     2017-11-23 15:40    阅读次数:

目录

1.1火山群文化遗迹

1.2玉龙泉与龙婆庙

1.3郑廷鹄与石湖书院

1.4迈瀛村苍屹山

1.5仙人峒与石室仙踪

1.6黄公真君庙和李氏宗祠

1.7儒符石塔

1.8洗马桥

1.9那央启元塔

    美舍河源头及上游主要历史文化资源简介

  1.1海口火山群文化遗迹

  海口石山火山群国家地质公园 它是中国唯一的滨海城市火山,中国唯一的热带火山。

  海口石山火山群世界地质公园位于海口市西南石山镇,距市区仅15公里,属地堑——裂谷型基性火山活动地质遗迹,也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全新世(距今1万年)火山喷发活动的休眠火山群之一,具有极高的科考、科研、科普和旅游观赏价值。是4A级景区,世界地质公园,国家地质公园。据地质学家考证,琼北火山喷发于新生代早第三纪,最后一次喷发是第四纪全新世,距今约1万3千年前。历经万年沧海,大地变迁,这里还保存了36座环杯锥状火山口地貌遗址,其中马鞍岭火山口海拔222.8米,乃琼北最高峰。

  地质遗迹:地质遗迹主体为40座火山构成的第四纪火山群。火山类型齐全、多样,几乎涵盖了玄武质火山喷发的各类火山,既有岩浆喷发而成的碎屑锥、熔岩锥、混合锥,又有岩浆与地下水相互作用形成的玛珥火山。火山地质景观极为丰富,熔岩流——结壳熔岩,如绳索状、扭曲状、珊瑚状,无不称奇,令人叹为观止。熔岩隧道有30多条,最长到2000余米,其内部形态与景观丰富、奇妙,为国内外所罕见。园区在火山锥、火山口及玄武岩台地上发育热带雨林为代表生态群落,植物有1200多种,果园与火山景观融为一体,为热带城市火山生态的杰出代表。园区内保存有千百年来人们利用玄武岩所建的古村落、石屋、石塔和各种生产、生活器具,记载了人与石相伴的火山文化脉络,被称为中华火山文化之经典。

  著名景点:玄武岩古村落、马鞍岭火山海口石山火山群地质公园属地堑——裂谷型基性火山活动地质遗迹,也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全新世(距今1万年)火山喷发活动的休眠火山群之一。景区内火山群面积约108平方公里,分布40座各种类型的火山和30余条熔岩隧洞,蕴藏丰富的优质饮用矿泉和疗养地热水,保存有被喻为海口城市“绿肺”的热带原生林和独具特色的玄武岩石器古民居。海口石山火山群以其火山成因的典型性、类型的多样性、形态的优美性、矿泉的珍稀性和火山生态的完整性而成为国家重要的地质遗迹,2004年1月被国土资源部批准建立“国家地质公园”。

  雷虎岭位于马鞍岭火山口东南的永兴镇附近。高程168米,比高90米,底径900米,坡度30度,是两期火山作用的结果。雷虎岭因形似蹲虎而得名,火山口规模比马鞍岭火山口大近1倍,因此更为雄伟壮观。雷虎岭岭腰有三眼古井和一个水池,水池底部位凝灰岩。岭四周是海南岛最大的荔枝林。

  罗经盘离雷虎岭很近,但火山爆发形式不一样。雷虎岭主要由岩浆喷发形成。而罗经盘火山是岩浆上升过程中与冷却的地下水接触发生爆炸形成的低平火口,也叫玛珥火山。

  1.2玉龙泉与龙婆庙

  海口玉龙泉,也称龙潭、石湖、西湖,位于琼山府城西南约十公里的羊山腹地,今府城、城西、永兴、龙桥4乡镇交界处西湖庙旁,距离马鞍岭约10公里。周围火山熔岩流经此地围成相连的两处洼地,底部为熔岩被。泉水自玄武岩裂隙流出,长年不息,并积水形成东、西二湖,湖水清澈、阳光透底、树木葱笼,与明净如镜的湖水相互辉映,若轻舟荡漾,真如入仙境,别具风韵、幽雅清逸。古人以为此处山海相通,并将石雕龙头套在泉眼上,故名玉龙泉。玉龙泉主要通过周围的火山口、火山熔岩隧道接受上部火山岩裂隙孔洞潜水的补给,其水是属于火山矿泉水,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及矿物质。玉龙泉不仅景观优美,生态多样,历史文化悠久。

  宋代官府在此建有一座龙婆庙,该庙宇为二进式带左右厢房式建筑,第二进庙前院内凿有一玉龙泉方池,池前立有琼籍明代名臣郑廷鹄撰写的碑文石碑。第二进庙宇神殿内设有西湖娘娘神位,供善男信女祀拜。在庙宇第二进侧门墙下,有处龙头泉水,清澈的泉水从一只用石头雕刻的龙头口中吐出,故称龙泉。龙泉水积成约一二十亩大潭,因称龙潭。龙潭周围是形状各异的火山石,故称石湖;因湖在府城西边,也称西湖。

  传说很久以前,有一母女到此砍柴,忽见石窦中冒出两柱春笋,少女不知是卧龙的对角,动手割之。顿时天昏地暗,狂风大作,一条青龙横空而去,母女消然,那片幽篁变成了西湖。后人为了祭祀母女,便在卧龙之地建起了一座“西湖娘娘”庙,民间俗称“龙婆庙”,简称“龙庙”。龙庙的正殿祭祀龙女,至今殿台上仍置一条宋代雕刻的青龙石和一尊香炉,皆为现存历史文物中的珍品。

  玉龙泉就在龙庙的中庭,两者相距约20米,互为呼应,浑然一体。泉出自石隙,声如古馨,清洌甘美,千年不歇。古人以为此泉与南海相通,其水道必是龙泉也,于是宋人便在龙泉出口处,砌成两座相通的石池,二米见方,一米多深,每座墙壁上嵌有一条工雕的青石龙首。至今池中仍为一龙吸水,一龙吐水,八百多年来喷涌不息,状如飞珠走玉,构成一幅巧夺天工的画卷,美不胜收,到海口旅游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看看。

  据史料记载,明嘉靖丙辰年(1556),进士郑廷鹄回海南侍养期间,发现该地有泉水出自石窦,寒冽而甘洁,喷涌如飞珠走玉,即使大旱也不枯竭。有人用石凿成龙头,放在石窦中,泉从龙口喷涌流淌,转数十步外,泉水汇合成湖名叫西湖,灌田地千顷。郑廷鹄又募建方池,用白石凿成龙头,取名玉龙泉,并立玉龙泉碑于西湖庙正殿前。碑高58厘米,宽1.6米。碑座为石筑,高1.6米,宽2.2米。“玉龙泉”三字书于碑文正中,横书阴刻行楷体,碑文正楷竖字。如今,该碑座已毁,碑文尚在,横卧在龙婆庙正殿前的龙池旁。湖边,还有郑廷鹄书刻“西湖”两大字的石碑坊。郑廷鹄由江西布政使司右参政辞职归里后,筑屋于西湖,在此读书著述,收徒讲学,特请石匠用白石重雕龙头,换掉旧龙头,并亲自撰刻了一块360多字的“玉龙泉”石碑,这便是玉龙泉名称的由来。

  正殿前的玉龙泉碑,长约1.5米,宽0.6米。据说,碑中间刻着“玉龙泉”三个红色的大字,两侧刻着郑延鹊所撰的碑文,是郑延鹊当年赞美西湖奇胜而抒发的情思。

  右侧的石刻碑文铭曰:郡城之西南十五里,有泉出自石窦,寒洌异常,其味甘洁。喷涌之势,如飞珠走玉,琳琳可掬,虽大旱不竭。郡中祷雨,往往迎龙取水焉,罔有不应。好事者因凿为石龙,实窦中,遂以龙泉名之。此泉东流十步,右转而为篁溪。右又十步,乃汇而为石湖。溉田千顷,名曰西湖。西湖奇胜,甲於一郡,以泉得名也,岁久湮芜,君子慨焉!予奉上命,在籍侍养,时来抚玩。其间有枕漱之志,乃募工辇石,湫为方池;又取白石,凿为龙首易之。并易其名曰“玉龙泉”,嘉其以洁为用,不可穷也。铭之。

  左侧的石刻碑文铭曰:莫渊者泉,谁适澄之。莫神者龙,谁适豢之。然匪泉则龙无所蛰,匪龙则泉何以为灵也。故今逝者如斯,能与细细,能与巨巨,能与高高,能与下下者,泉也。至究其然,能若是神者,非龙其谁以之?故曰:“龙变无常,能幽能章”。君子临之,在小不大,在大不究。狎而不溷,习而不挠。放而霖雨六合,卷而莫施其劳。兹其为用。所以不穷也。苟若亢龙,往而不返,赐曰:“有悔不可长也。”潜龙入而不能出,易曰:“勿用,不可贞也”。今既翘然而自见,谓非九二在田者乎?易曰:“利见大人,德施普也”。非君子孰能当之!

  永兴西湖还是一个藏龙卧虎之地。民国时期,这里是苏维埃政府的驻地。在琼崖革命斗争中,西湖曾是重要的革命根据地之一,琼崖纵队领导人冯白驹、刘秋菊、吴克之、陈介山、王惠民以及革命先烈王九鼎、王龙清等都曾在这里坚持斗争。1942年敌军围剿西湖,革命受到损失。抗日战争时期,西湖为琼山县一区署所在地。1944年,日军二次围剿西湖抗日武装,两天不敢冒进。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府海特别区委所在地就设在娘娘庙,许多革命者在这里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篇章。

  1.3郑廷鹄与石湖书院

  石湖书院是明代进士、江西参政郑廷鹄创建的。郑廷鹄是府城西厢人。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郑廷鹄以母老多病辞官回籍侍养后,他自费筑屋于石湖,创立石湖书院,著书立说,招徒讲学,远近慕名而来从学者甚多。
    20世纪80年代,琼山县政府拨专款按原貌复建石湖书院(俗称龙庙)。90年代被省政府批准为“玉龙泉游览区”。在靠近石湖和古书院的山道上,树立着一座高2米多由郑廷鹄亲笔题书“西湖”的古石牌坊。在书院里,存有郑廷鹄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撰的“玉龙泉碑”、明天启三年(1623年)由博茂都士民立的“亘古奇逢碑”、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琼州道按察司佥事范养民和总镇兵董国卿立的“神灵感应碑”、清嘉庆三年(1798年)当地士民立的“奉县给示碑”等8块珍贵古石碑。

  郑廷鹄,字元侍,号篁溪。海南琼山人,家住府城镇甘蔗园。郑廷鹄自幼聪警敏捷、宏博辨丽。入郡学后,勤奋研读丘浚著作,对丘浚的为人、学识、事业非常敬佩。嘉靖七年(1528年),郑廷鹄乡试中举。十年后,郑廷鹄在会试京师名列第三,在殿试赐进士出身。历任工部都水司主事、吏科给事中、工科左给事、礼部仪制郎等职务,所在职位皆廉能有声。正是这一缘故,郑廷鹄后来还担任负责考察外官的要职,因主持公道,广受称赞,不久获擢升为江西督学布政司右参政兼理督学副使。

  在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届满后,他以母亲年老为由,上书请求辞归故里。郑廷鹄返琼后,来到年轻时曾流连的西湖边上筑屋、读书、写作,还创办了“石湖书院”,招徒讲学,慕名而来的读书人众多。石湖书院的弦歌之声,从明代晚期一直延续到清朝中叶,培养了不少人才。 现今,在西湖的东南边上,还留下郑延鹄修建的一座“西湖”石坊和“玉龙泉”碑记。

  1.4迈瀛村苍屹山

  琼州方志文字里和舆图上经常出现的“苍屹山”,范围在东起今海口市府城南门外的海南省干部疗养院,西至海口火车东站附近的石塔村一带,曾经的山脉绵延、林木阴翳、亭台楼阁景观已然不复存在。据《琼山县志》记载,苍屹山在府城南廓,是郡治风景名胜。翻阅《与地志》,苍屹山赫然入目。宋开宝五年(972年),琼州府治搬迁,择址苍屹山河口河畔,新建琼州府城。

  美舍河绕城而过,流经苍屹山,在府城南廓二里外洗马桥处的水积成湖。湖名就叫苍屹湖,又名莲花湖。湖面宽阔,横无际涯,满湖莲荷,碧叶田田,景色秀美。荷花盛开,摇曳多姿,有的粉嫩,有的淡红,清香四溢,沁人心脾。旭日初升,水气弥漫,湖心岛上,烟雾缭绕,绿树映掩,石峰屹立,紫光四射,人称“紫光峰”,也叫“小瀛州”。

  因为景观旖旎,先民便在此觅地立村,安身立命,并命村名为“迈瀛”,既是炫耀居处环境,也是寄托安居愿景,有人还专门为此立了一块“正迈瀛州”石坊。因此,不知有多少达官显宦、诗人骚客到此“迈步瀛州”,感受飘飘欲仙的世外况味。

  民间传说:相传,仙姬云游至此,俯视清秀山水,惊讶仙气氤氲,便按下云头,点石成峰,指穴为峒,朝来夕往,乐而忘返。有人绘声绘色,仙子“身着荷裳,腰系蕙带,踏波而行,腾空而起,出没湖中,飘然而逝”。说得天花乱坠,连琼州知府张子宏也相信。

  历史名人:张子宏,江西庐陵人,进士出身,嘉靖年间(1522~1566)以部郎身份出任琼州知府。府志誉他“冲雅清约,杜绝馈遗,政尚宽厚,士民爱戴”。张子宏痴迷城郊山水,酷爱苍屹山青树翠蔓,常与同知赵可旦游览胜地,并改题仙人峒为“紫霞”。尔后,张子宏筑“安仙亭”和“青云亭”并留题,使苍屹山仙人峒成了案牍之余的绝胜景致。府尊倡首,僚属俯仰,墨客题颂,骚人吟咏,士子影从,俗众跟风,仙山仙峒,名声大噪。至万历年间(1573-1620),苍屹山仙人峒,盛况空前;至康熙年间(1662-1772),仙山仙峒,神乎其神,达到顶峰。清末民初,逐渐声名日下。

  1.5仙人峒与石室仙踪

  虽然旧时苍屹山已被新崛起的摩天大楼四面环抱,但苍屹湖还在,湖面仍然碧波荡漾,紫光峰仍然绿树森森。仙人峒仍在,只是杂木荒草,堵塞石门,峒口阴森,苔藓密布,已看不到半丁点仙气。然而,早在万历年间,广东副总兵邓钟对此洞天福地格外痴迷。为此,他在仙人峒的前方兴建瀛惠庵,内安观音菩萨,供尼姑念经祭拜。其时,方圆十里,善男信女,祈祷还愿者不绝于途。同时,广东副宪兵备督学蔡梦说锦上添花,也在瀛惠庵左边建会心亭。也是此时,琼州知府倪涷不甘人后,在瀛惠庵右边兴建流芳亭。至此,有庵一间,黄墙绿瓦,烟火缭绕;有亭两座,飞檐翘角,气势壮观。有如此雅致的人文建筑,坐落在仙人峒左右,点缀于万顷荷塘、十里荷花之间,置身其中,凡夫俗子也不觉染了仙气。

  相传,明代进士、海南名贤郑廷鹄曾游览苍屹山,徘徊仙人峒,他的《石湖遗稿》录有两首诗。其一是《苍屹山》诗: “玉龙出盘谷,翘首对新城。水带环桥绿,风铃角石鸣。回翔本无意,屈曲尚多情。鸟迹留山谶,谁人识姓名。”其二是《仙人峒》诗: “仙人乘鹤去,空峒独岿然。法草山山绿,题痕日日鲜。两岩门未掩,七里事何玄。欲问希夷子,枫林隔紫烟。”山水灵性,使人心怀愉悦,神清气爽。清朝初年,僧人别山仰慕苍屹山清幽,仙人峒神奇,远道而来,募捐化缘,构筑香严庵于山南水北,恰好与瀛惠庵前后相向,给山水平添了几许仙气。

  有道是,“天下名山僧占多”。康熙十四年(1675年),来自韶关曹溪的南华寺僧人本资步别山后尘,专程来香严庵住持。听说,本资道行高妙,德行高洁,拿云握雾,出神入化。于是,一传十,十传百,信众如云,烧香拜佛者络绎不绝,给苍屹山蒙上一层神秘色彩。为此,巡道范养民与琼山知县茹铉便集资扩建香严庵。官府推波助澜,使香严庵香火鼎盛。

  史载,香严庵扩建完工,庙宇新修,殿堂焕彩,佛身新塑,金碧辉煌。吉日开光,法师云集,观者如堵。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秋,总兵唐先尧虔诚恭谨,集资重修前殿。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乐会知县跋涉数百里,入庵求签,募捐修建庵堂左右檐廊。

  民国《琼山县志》记载: “峒口有石炉,内有石板,题曰'远七里,近七里,不远不近在七里'”。这就是郑廷鹄《仙人峒》诗所谓“七里事何玄”。明人发现峒内题字,坦认“其事玄乎”。石炉、石版早已不知去向,闻谶语想求破解,毋乃痴人说梦。这是历史人文资源,解与不解,已不重要。县志还记载: “峒口有'仙踪'二字,郡丞宗公勒。峒今已塞,庵与亭亦并圮。”题写“仙踪”的“宗公”姓甚名谁,遍查无果。《琼山县志》成书于1915年,距今100余年,当年尚且不详,今人又能奈何?

  据当地老人云,说“紫霞峒”不是“仙人峒”,而是在距离略远之处。其实,老人并不了解仙人峒历史,不了解已经坍塌的瀛惠庵、香严庵及安仙亭、青云亭等历史建筑,更不了解仙人峒的左边还有“古馨”“龙津”“石林”三个峒。

  世俗喜好寻访仙踪。清人李百川著有《绿野仙踪》,借明代落第士子之口,说清代世情百态。所谓寻仙访道,不过是追寻精神的恬然闲适与心理的虚融清净。明代迈瀛村进士李珊也喜欢清静。他当过行人司行人,出使过占城,任过福建道御史,管过内库,掌过仓场,任上书“富贵不淫,威武不屈”于座右。他一身正气,铁面无私,敢作敢为,深受百姓喜爱,甚得两京文武百官的敬畏,南京官民尊之为“活阎罗”,学士张东海曾赋诗两首相赠。其一:阎罗声望重南都,千里清风酷暑无。到处苍生迎马拜,于今不说老龙图。其二为:鹤城重见李阎罗,鬼哭山摇百姓歌。此去好须调玉烛,几多阴阱望阳和。张学士讴歌“李阎罗”,赞他“望重南都,千里清风”。后来,李珊致仕,筑庐迈瀛,号“绣隐庄”,耕读著述,吟诗作赋,过起了“我处名迹事幽寻,野径穿云深更深”的神仙日子,然而,地方贤达联袂探访,又使苍屹山“绣隐庄”车马喧嚣。

  1.6黄公真君庙和李氏宗祠

  迈瀛村有一公庙黄公真君庙,黄公真君被敕封为本坊境主,保护村民。本村约于清乾隆期间建庙纪念。并于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祭祀。同治期间重修,至今已有100多年,现庙损坏破漏,壬申年,本村村民同心同德慷慨解囊乐乐捐,集腋成裘,修建原庙并于庙前新建亭阁。庙里留存一块同治甲戌年“功隆屏翰”牌匾。在公庙旁有一李氏宗祠。

  1.7儒符石塔

  儒符石塔,也称涅盘塔,位于海口市琼山区石山镇西北约一公里的儒符村前面。全用石筑成,古老朴实,巍峨雄伟。

  石塔通体高余米,宽米的高大的台基上。塔分层石头筑成,呈四角形。第一层内龛供奉石雕像一尊,檐角飞起,基座为金字形。塔顶设有一亭,亭内陈设着菩萨和武将神像,置覆钵和火焰盘轮等。塔基背面设台阶儒符石塔石室中放置着一尊做工精致的石龟雕像,石龟龟头上扬,正对着远方的火山口。

搬开火山毛石,从石室提起石龟雕像时,发现龟身与底座是可以分开的,龟身的底下是一长方形凹槽,四五枚铜钱已经锈蚀严重,其中一枚经过辨别上面是“太平通宝”字样。

在凹槽中发现六七块锡牌,有钟形的、长方形的、圭形的,形态各异,其中圭形锡牌上写有“福德长寿”字样,另有一面直径约厘米的六瓣莲花形青铜镜。

  1.8洗马桥

  洗马桥位于府城镇洗马桥街,因当初冼夫人带兵在海南的时候,士兵在美舍河边上洗马,旁边的桥就叫洗马桥。南渡江边上还有个小岛,叫做饲马坡,因为在岛上养马。

  1.9那央启元塔

  起元塔,也有人叫启元塔,村里人叫珠良塔。古塔位于珠良村村门左侧的莲湖旁边。2012年6月5日才新立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碑牌。

  起元塔的建造时间探讨,根据一般常识应该是先有村才有塔,珠良村建村于明朝宣宗年间(公元1425年),迄今已有587多年的历史。有村民说:古塔建于清乾隆己卯年,就是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至今已有253年,是当时琼台书院掌教周继材和乾隆丁未年岁进士梁师授发起倡建该风水塔。取名“启元”塔。最后一次重修是在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与珠良邨古门同建,至今135年。

  起元塔为五层风水塔,每层塔身外第一圈雕塑着蝙蝠的图案,第二圈雕塑宝葫芦,第三圈雕塑莲花图案,栩栩如生。取名“启元”塔,整个塔身外形宛如一只破土而出的春笋,塔顶上有支笔,意蕴鼓励村坊子孙后代都要努力读书向上。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