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广角

海甸岛、新埠岛及其他历史文化资源

录入:     www.mjhk.org.cn     2017-11-24 10:14    阅读次数:

目录

4.1海瑞墓

4.2秀英炮台

4.3海甸岛历史文化资源

4.3.1宋代“白沙津”遗迹古道

4.3.2潮州会馆

4.3.3福建会馆
4.3.4
基督教堂
4.3.5
法国领事馆旧址

4.3.6白沙门中村天后宫
4.4
新埠岛历史文化资源
4.4.1
关帝庙
4.4.2
“奉县勒碑严禁”碑
4.4.3
大王庙和“海北公”
4.4.4
龙文坊
4.4.5
泰华庙
4.4.6
北帝庙

海甸岛、新埠岛及其他历史文化资源

4.1海瑞墓

海瑞墓园始建于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是皇帝派许子伟专程到海南监督修建的。海瑞墓葬南北长115米,东西宽41米,花岗石砌成。墓前建三道石牌坊和石雕俑群。墓呈六角形,墓顶呈圆锥形。墓前立石碑一座,撰皇明敕葬资善大夫南京都察院右佥都御史赠太子少保谥忠介海公之墓碑高4米,许子伟书。附近建有陈列馆。陵园大门的青灰色石牌坊上横刻粤东正气”4个红色大字。一条宽阔的麻石大道从牌坊下直通基地。甬道两旁有石羊、石马、石狮、石人,或站或坐或躺,栩栩如生。墓前一石龟占据道中。陵墓格局与杭州 的岳坟相似,只是规模稍小。有石供桌、石平台、五栏杆、石砌圆形坟 冢。坟墓直径16米、高26米。墓前石碑上刻明皇敕葬资善大夫南京都察院右佥都御史赠太子少保谥忠介海公之墓”30字。碑高4米、宽0.8米、厚10厘米,是400年前造墓时的原物。

如今的海瑞墓只是一座空坟。在十年动乱中,海瑞的尸骨被挖出,先是游街示众,最后在海口市中心广场被焚烧。1982年,当地政府重新修建了海瑞墓园。每年阴历220日海瑞祭日,当地百姓都要到墓前来祭祀他。海瑞是个封建官吏,但他一生清正廉明,因而受到后人的尊敬和怀念。陈运和诗《海瑞墓抒情》赞此清官:海口的言语属水之扬波海瑞的心事是墓之沉默从北宋直至明代琼山站起了巍峨,海瑞站起了巍峨然而,数百年后一场文革浩劫也没将一些名人放过旁立的石人、石狮、石马、石羊同神道碑正回忆此处的颇大规模椰林掩映,气氛肃穆政治与文学的凝聚自有后人评说

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丘海大道39(近海瑞路),海南东海岸气候属热带海洋和热带季风混合型气候,长夏无冬,终年湿润,最佳的旅游时节在11月至次年的三月,这时正是其他地方寒风瑟瑟之时,但这里还是一派阳光明媚、树木葱郁的夏日景象。海南西海岸一带受海洋寒流影响,气温较东海岸要低一些。

历史传说

据说,当海瑞灵枢运至现墓地时,抬灵枢的绳子突然断了,人们以为这是海瑞自选风水宝地,于是将其就地下葬。海瑞墓用花岗石砌成,高三米,圆顶,原墓前分别立着海安和海雄两人石像。据说,海瑞无子,这两人是跟随海瑞多年的仆人。墓前有四米高的石碑。碑文由海瑞同乡、海瑞墓督造许子伟撰。海瑞墓室后扩建了扬廉轩,其亭柱上挂有海瑞写的两副对联,其一是三生不改冰霜操,万死常留社稷身。轩前有海瑞塑像,轩后有清风阁,展示海瑞的生平事迹和陈列有关文物。整个墓园,绿草如茵,葱郁苍翠的椰树、松柏、绿竹四季常青。陵园内有海瑞文物陈列室,供人瞻仰。折叠建陵园大门的青灰色石牌坊上横刻粤东正气”4个红色大字。一条宽阔的麻石大道从牌坊下直通基地。甬道两旁有石羊、石马、石狮、石人,或站或坐或躺,栩栩如生。墓前一石龟占据道中。陵墓格局与杭州的岳坟相似,只是规模稍小。有石供桌、石平台、五栏杆、石砌圆形坟冢。         

明万历十五年(1587),海瑞卒于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任上,消息传到北京,万历皇帝下诏南京、北京二都举行公祭,丧出江上,奠祭哭拜的人,百里不绝。朝廷专门派行人司行人,海瑞的同乡、学生许子伟护送其灵柩回琼州安葬。万历十七年(1589)二月廿二日,海瑞的灵柩终于运回海南,安葬在海口市滨涯村。 


4.2
秀英炮台

秀英炮台位于海口市秀英港区东南侧,海秀大道秀英村,是海南古代宏大的军事设施。炮台北侧原来的海水区域已经被后来的围海造地工程填没。秀英炮台与天津大沽口炮台、上海吴淞炮台、广东虎门炮台同为清代晚期闻名遐尔的海岸炮台,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海防屏障。

秀英炮台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海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海南省、海口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青少年德育基地以及海口警备区中国少年雏鹰行动基地,位于海口市海秀大道世贸南路。管理单位是海南省军区。 秀英炮台始建于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海口古称海口浦,是海南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地处海南岛北端,北临琼州海峡,与中国大陆雷州半岛相望。明代,筑城设防,称海口所城;清代,修炮台,置海口水师营,巩固海防设施。但是由于年代久远等原因,秀英炮台已不对外开放,由政府进行保养与保护。秀英炮台海南岛海口古称海口浦,是海南岛省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地处海南岛北端,北临琼州海峡,与祖国大陆雷州半岛相望。明代,筑城设防,称海口所城;清代,修炮台,置海口水师营,巩固海防设施。秀英炮台,与天津大沽口炮台、上海吴淞炮台、广东虎门炮台同为清代晚期闻名遐尔的海岸炮台,是我国近代史上重要的海防屏障。秀英炮台位于海口市海秀大道秀英村。1890年,清政府为抵御法军入侵,命令各军严防沿海各口岸。两广总督张之洞临琼视察海口形势后,下令建造秀英炮台。炮台建筑在离海岸约200米的小山丘上,面向大海,居高临下,遥控着整个琼州海峡。有大小炮台五座,拱北、镇东、定西为三大炮台,振武、振威为两小炮台。五座炮台自东向西成一直线,朝北并列,虎视大海,威风凛凛。五尊大炮均购自德国克虏伯炮厂。炮台东南侧设有指挥室,背后有操练场和营房。整个台区占地33万平方米。秀英炮台是海南古代宏大的军事设施,也是中国古代规模较大的军事设施之一。现在,这处重要遗址被省政府正式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确定为海口市国防教育基地。

秀英炮台秀英炮台整个炮台区占地约3万多平方米,在200米长的海岸小山丘上东西直线而筑。设镇东拱北定西三座大炮台和振武振威两座小炮台,自东向西一字排列,长跨240米,五门产自德国克虏伯兵工厂的大炮卧于炮位,炮口朝北面向大海镇守着琼州海峡。 炮台内部采用明台暗室结构,全部用红毛土(洋水泥)与青石筑成。每个炮台均设有指挥室、藏身洞、弹药库、送弹孔,兵房顶部设有空气流通孔,五个炮台巷道相通。凹形掩体内安放着从德国购买的三门24公分口径、两门15公分口径的克虏伯大炮,使用开花铁蛋。沿着台阶登上炮台路,明台暗室的炮台结构,周围是茂盛的绿树和灌木,有很大的隐蔽作用,使人远远的很难发现大炮。五座依次排开的炮台隐蔽在炮位里,走到跟前才能看清伸出的炮口。大炮都安放在在中轴的炮座上,炮口可以根据需要移动方向,保存最完整的是最秀英炮台振威台后一座振威炮台,那门15厘米口径的大炮炮口向外,似乎严阵以待时刻警惕着来犯之敌。南部还备有的操练场和营房,由海口水师营镇守要塞,参将陈良杰曾任第一任台长。秀英炮台是我国的四大炮台之一,是清代镇守海疆的重要军事设施,与上海的吴淞炮台、广州的虎门炮台、天津的大沽口炮台齐名。

秀英炮台秀英炮台的历史,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中法战争局势日益紧张,两广边境沿海纷纷告急,清政府为了抵御法军的入侵,下令各地严守海防口岸。当时新任两广总督的张之洞视察了海口,认为这里地势险要是扼守海岸的要地,需要坚固的工事和火力配备。如果布防薄弱,法军船坚炮利一旦从海上入侵很难有效防御,万一阵地丢失后果不堪设想,于是下令由雷琼道台朱采督办和参将陈良杰负责,在海口城外秀英海岸沿线的金刚岭高地修筑秀英炮台。秀英炮台修筑历时四年之久,耗资白银20余万两,挖运土方5万立方米,是海南岛第一炮台。 历史上秀英炮台曾经怒吼过两次。第一次是光绪十七年(1891年)秀英炮台竣工时,张之洞再临琼洲,观看试炮,秀英炮台发出了震撼列强的第一声怒吼。第二次是抗日战争期间。19389月,日军飞机轰炸海口、府城,妄图侵占海南。国民党驻琼守军为了加强防备,将秀英炮台列为重要的防御设施。19392月,日军军舰在琼洲海峡游弋,驻守秀英炮台的琼崖警备司令王毅下令开火以示警告。1939210日,在国民党军队撤离时,秀英村的炮兵利用清末修建的炮台,痛击来犯日寇,打响了海南人民抗日第一炮。

1985年,海口市政府公布此炮台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525日,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3海甸岛历史文化资源

4.3.1宋代 “白沙津”遗迹古道

白沙津亦称神应港、白沙港,位于南渡江出海口,是海口著名的古港口之一。在海口的古港口中,白沙津属于过渡型港口,她上承烈楼港,下启海口浦,是海口的港口功能从以人流为主向以物流为主转型的标志性港口,在海口的港口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白沙津: 港口方位与形成

(一)白沙津的方位。白沙津在何处?这原本是简单的问题,但时下有人乱点鸳鸯,反而让人莫辨是非。有人撰文称:神应港这个白沙门最早的名称,是与飓风相关。还有人说:白沙口,也叫白沙津、白沙港,今人则习惯称之为白沙门。这两篇颇具影响文章都把白沙津与白沙门说成一回事,显然有误导之嫌。且不说白沙津是港口而白沙门是岛屿(如今已成海甸岛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白沙津根本就不在白沙门。据《琼台志》载:“神应港, 旧名白沙津,在县北十里宜洲都。另据《读史方舆纪要》载:海口港南岸有神应港,旧名白沙津。这两则权威史料为历代海南志书所引,清楚地标注了白沙津的方位:在海口港南岸宜洲都(今海甸岛之东、新埠岛、白龙路两侧均属宜洲都)。史志记载白沙津在海口港南岸宜洲都,而白沙门却在海口港之北,可见,把白沙津等同白沙门乃南辕北辙的谬传。

无论是史志的文字记载,还是从海口的古地图上看,白沙津的位置都是清楚的:作为古渡口,白沙津就在海甸溪南岸美舍河至南渡江边一带,今长堤路的和平桥至新埠大桥路段之间;作为海港,白沙古港是指当年海田岛之东、白沙门岛之南、外沙之西、白沙口之北这一范围的水域,即今白沙坊、白沙村、福安村和新埠岛之间。当年白沙门岛与海田岛并不相连,白沙门岛独处海中如白沙津之门户,故称白沙门。

(二)白沙津的形成。白沙津形成于何时?目前有两种不同说法:一是宋朝置渡说,二是唐朝置渡说。持宋朝置渡说的以正德《琼台志》为代表,包括新中国成立以前的其他海南志书。据《琼台志》载:神应港:旧名白沙津,……宋于此置渡达徐闻沓磊驿。各类志书虽未记载白沙津形成的确切时间,但有一点很明确,白沙津在神应港(南宋)之名出现前就存在,官府置渡是宋朝的事。此外,《舆地纪胜》与《读史方舆纪要》等地理名著的记载也与此记载相符,强调神应港旧名白沙津,但均未说明白沙津形成的确切年代。

持唐朝置渡说则以《中国分省市县大辞典》和《海口市志》为代表,海南建省以来许多专著和文章附此说。《海口市志》载:唐贞元五年(789)设白沙津。《中国分省市县大辞典》载:唐以南渡江口设白沙津,为琼州城外港,设有古渡驿站。《海口市志》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白沙津的形成时间为唐贞元五年;二是白沙津是唐时官设的。如今,《海口市志》的说法似成定论。

另外,白沙津与美舍河的出海口相接,它们与海上丝绸之路应是有关联的。从历史渊源来说,南海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大通道,海南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海南扼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之要冲,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开拓者、参与者和管理者。唐宋时期,海南岛就成为中西商船往来的避风港、补给港以及大陆、东南亚国家及本岛特产的重要中转集散地;明朝郑和下西洋,七次经过海南岛;海南历代渔民根据远航经验手绘的《更路簿》,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历史航经;南海大量的古代中外沉船和出水文物,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历史见证;近代以来,以东南沿海为通道的商贸以新的形式进行,但海南作为中转、补给、避风的交通枢纽地位并没有改变。海南目前还保留着丰富的历史资源。如海口骑楼老街是中国现今保留规模最大,保存基本完好的骑楼建筑区,20096月被中国文化部评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它作为海口城市的发源地,历史上曾是海上丝绸之路中转、补给平台,同时也是连接大陆文化与南洋文化的重要桥梁,寄寓着海外海南华侨的乡愁。到如今,这个南洋归客乡梦的百年老街仍然发挥着海口城市的重要文化视点和商业支点发挥着作用。又如海口历史上的神应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门户。早在宋代,对当时的泉州、广州两大贸易中心港而言,海南岛四周的港口特别是海口神应港(白沙津)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中转作用,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门户。据现存的乾隆二十年 (1755)重修的兴潮天后宫 (会馆)”和乾隆四十三年(1778)重修的漳泉天后宫(会馆)”碑文记载,仅这两个会馆当年就拥有商号395家。由于时代变迁,1842年鸦片战争开始后,海上丝绸之路走到了历史尽头,远洋航行的风帆已被外轮所取代,以东南沿海为通道的商贸以新的形式进行,但海口作为中转、补给、避风的交通枢纽地位并没有改变。据海关记载:光绪二十三年(1897),往来海口港的外轮多达428艘,几乎囊括了当年香港、新加坡等地之间的航运。所有这些都在说明一个历史事实,海口是海上丝绸之路从东南沿海到东南亚的商贸枢纽。在人文资源方面,海口与沿线国家和地区文化相通。海南在东南亚有琼籍华侨200多万,有200多个东南亚华人华侨社团组织与海南保持着经常性友好往来。这些琼籍华侨华人活跃于政商学各界,在东南亚有较大影响,人脉资源十分丰富。这为我国与东盟各国在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开展经贸合作,拓展周边人脉工程奠定坚实的人文基础。

4.3.2潮州会馆

根据有关史料记载,苏东坡流放儋州时,已有潮州人在儋州经商定居。南宋时,来琼经商和拓殖的潮州人更多。明代的海口港门,帆樯之聚,森如立竹,贸易盛况空前。自明清以来,以商号的地域来源形成了福建行、潮行、 广行、南行、高州行等“五行”。广行即广州行,南行即海南行,潮行即潮州行。

明清时代各行为了联络乡情,维护同乡的利益,相继设立会馆作为聚会的场所。

  这一时期,潮行在海南各市县先后设立会馆的有海口、儋州、万宁、陵水。各会馆同时又是祭祀妈祖的妈祖庙。

在海口,潮行先是明代建兴潮会馆于白沙门上村,后于清乾隆时期又新建潮州会馆于海口所城外(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的解放西路市公安局内)。明代的兴潮会馆系由福建兴化府籍和广东潮州府籍的商人组成。清代的潮州会馆系由兴宁、潮州、澄海、汕头等地商人开设的商号组成。

 

4.3.3福建会馆

4.3.4基督教堂

4.3.5法国领事馆旧址

4.3.6白沙门中村天后宫

作为一个港口城市,曾几何时,海口的先民们日出拿起渔网驾船而出,期盼一天的丰收;日落而归,收获沉甸甸的喜悦与海腥味。海神信仰便在这日复一日的日出日落中深深铭刻进了海口人的心中。在海口,海神便是天后,便是妈祖。如今,高楼大厦代替了低矮渔村,原本打渔为生的海口人也成了都市居民,但朴素的妈祖信仰一直渗透在海口人的文化、风俗里,挥之不去。

相传该宫建于元代,历经数百年风雨洗礼几经修缮屹立不倒。天后宫前庙明显是古旧的遗迹,墙皮脱落,横梁上的红漆也已暗淡,石柱也已被风雨磨砺得伤痕累累。穿过前庙,来到拜亭,破败、古旧之气一扫而光,取而代之的是一派重修后的金碧辉煌。四根火山石柱子上刻金色对联支撑全亭。走进后庙,天后神像居正中,神像前,红烛、香火、贡品,样样齐全。后庙两边的墙上是瓷砖贴画,上画妈祖形象,书写着妈祖的介绍文字。

昔日官员上岛赴任,必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来此祭拜。当年或许是这样一幅情景:官员站立船头,望着沙滩越行越近。船靠码头,举步上岸,百吏恭迎。主官在前,官吏尾随,一行人浩浩荡荡,入宫参拜。在今日的白沙门中村天后宫内,依旧有个古代石制的洒酒洗。古代的官员们总是斟满一杯酒高举过头,然后手一挥,洒入酒洗。官员参拜礼毕,赴府城上任。

在白沙门中村天后宫一直珍藏着一根船桨。据说这根船桨曾为该村带来荣誉,所以一直留存至今。或许更重要的是这是一种海洋文化的传承与纪念吧?

与白沙门中村天后宫相比,白沙门上村天后宫就没有那么幸运了。此处天后宫已是一片残垣断壁。正门上粗石匾额上栗色的“天后宫”三个字都有些模糊。墙壁不少地方还是土砖砌成。门廊上的镂空雕饰极为精美,只是已是歪歪斜斜,摇摇欲坠。宫内的三个香炉内已许久没有了香火,空余几炉香灰。后庙铁门紧闭,透过窗户望去,黑黑的一片,连天后神像的身影都看不到。

 

传说 善良渔家女升天为神

妈祖的传说颇多,在海口这个依海而居的地方,善男信女们讲起妈祖传说更是滔滔不绝,如数家珍。

相传妈祖是福建莆田望族九牧林氏后裔。她出生至弥月间都不啼哭,便给她取名林默,父母又称她为林默娘,默娘。林默幼年时就比其他姐妹聪明颖悟。长大后,她决心终生以行善济人为事,矢志不嫁,父母顺从她的意愿。

生长在大海之滨的林默会预测天气变化,事前告知船户可否出航,所以又传说她能“预知休咎事”,称她为“神女”、“龙女”。历代对妈祖的赐封根据史料,宋、元、明、清几个朝代都对妈祖多次褒封,封号从“夫人”、“天妃”、“天后”到“天上圣母”。

在白沙门中村天后宫内,村中老人指着一块“慈云广被”的牌匾讲起天后故事。话说清道光年间,广东水师提督吴元猷镇守虎门,杀敌无数,战功赫赫。无奈在大海面前也是沧海一粟,狂风恶浪中随时有葬身鱼腹之险。危急时刻,吴元猷大呼“天后保佑”,最终脱险。吴元猷来到白沙门天后宫朝拜还愿,留下此匾。传说的真实与否已经无法考证,但足以说明妈祖在普通民众心中地位的崇高。

民俗 各仪式表达美好心愿

中山路天后宫只有一间斗室,凝聚了无数善男信女。每年在这里,都会举行参拜圣母祈福、放灯行符军期、天上圣母诞辰纪念、为众家子孙祈平安消灾活动、烧灰烧纸币节、圣母升天纪念日等几大活动。每逢活动,窄窄的巷子人山人海、热闹非常。

每年正月十一零时的钟声刚刚敲响,天后宫便成了善男信女们祈求一年幸福安康的圣地。一家人偕老带幼,手提水果等贡品默默排队,等待参拜妈祖。一家人在神像前下跪、叩首,默念愿望。礼毕之后,还能得到宫里赠送的一个小红包,包内钱财不多,却是祝福无限。

正月二十九、三十天后宫放灯行符军期。四位善男信女抬着神像,走街串户,为善男信女点灯。一路上,舞龙、舞狮,鼓乐齐鸣。每到一家,用天后宫取来的圣火点燃家中的火烛,火烛跳跃间,市民脸上幸福洋溢。

农历三月二十三,正是圣母诞辰日。每到此时,天后宫总会请来琼剧团,大唱九天琼剧,一饱信众耳福。要是遇上三年一次的妈祖换袍过火山那就更隆重了。最虔诚的善男信女斋戒沐浴,为妈祖换上新的龙袍,并请道士开光。此时哪怕你地位再高,未经斋戒沐浴也是不允许接近妈祖的。

 

4.4新埠岛历史文化资源

 

4.4.1关帝庙

 新埠下村的关帝庙,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关帝庙屋脊上的双龙戏珠,屋脊上翘角灰雕,在关帝庙南侧厢廊两侧的墙上有重建碑铭的碑文和乙甲、二甲、三甲......的捐款碑。经向村民请教甲就是小队的意思。在关帝庙南侧院内有许多块碑文。

新埠上村也有一座关帝庙,规模比新埠下村的关帝庙要大。关帝庙为两进两厢式建筑,走进关帝庙前正门牌匾上赫然写着“关帝庙”三个大字,庙里贴着“志在千秋,义存万卷”和“千秋义勇无双士,万古精忠第一人”等歌颂关羽仁、信、智、勇的对联。偏殿门楣上刻着“孝第忠信”、“礼义廉耻”、“读圣贤书”、“兴国家事”四句祖训。庙内粱架,垂花柱,墙楣上的喜鹊登梅灰雕,关帝庙山墙上的各式灰雕图案美不胜收。

碑刻作为历史文化资源,以文字的形式直接记录历史。从碑刻记录中了解到了该庙修建在年代。在庙宇的南侧厢廊里看见有许多古碑,系历代重修关帝庙的记载和捐款芳名立碑刻录流芳后世。

在众多的石碑中,找到一块年代比较久远的“关帝祠记”石碑,左侧落款为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碑文字迹有些模糊,但据此推断,这乾隆十三年就是建庙时间。从这古碑上的文字记录中了解到关帝庙创建于乾隆年间,历经多次重修。解放后的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关帝庙被改为学校。后来庙宇木瓦腐朽,墙危壁裂,趋于崩毁,村民1992年重新集资重修,旧庙焕新颜。

 

4.4.2 “奉县勒碑严禁”碑

“奉县勒碑严禁”碑,是新埠下村的重点文物。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三月,特授琼山县正堂加三级、琼山县知县汪(浙江桐乡人、贡生)立禁碑于新埠下村。“奉县勒碑严禁”碑,碑文整体保存完好,禁碑上刻录着官府对村民行为规范和准则的要求,如买卖公平,不许偷盗、赌博、淫邪等。内容为楷书阴刻、字迹清晰,距今已有237年的历史了。

 

4.4.3大王庙和“海北公”

进入庙内,首先找到了墙上的石碑,其中一块《重建主庙》碑记载了大王庙始建光绪十五年间(1889年),在石碑上,我们读到了优美上口的铭文:“亘古迄今,神庙佛寺乃为人们瞻仰奉祀祈祷叩拜,也是观光娱乐之胜地”,在那个气氛恬淡的上午,读了优美的铭文让人感觉心里特别的舒服。

大王庙所供的“神灵”是“海北公”,它保佑一方渔民渔情。相传,“海北公”是管南海的,不仅管渔产,管衣食,而且管三灾六难。假如渔民海上有难,只要默呼“海北公”的神号,便能化险为夷,逢凶化吉。就这样,一代又一代新埠人的都尊“海北公”为海上救护神,如同沿海别的地区信奉妈祖一样。大王庙内悬挂着一块木匾--神恩光照。房粱上雕梁画栋,房屋雨廓上的鹤鹿同春木雕图案栩栩如生,粱垫、喜字、屋脊上灰雕图案以及房屋的石础都令我们伫足留连。

4.4.4龙文坊

龙文坊供奉的也是关帝圣像,神龛里的关羽神像,长须英目,神彩威严。关圣帝君,即在中国道教神话传说和民间信仰的三国时期蜀国大将----关羽,五虎上将之首,字云长,美须髯,武勇绝伦,与刘备、张飞结义于桃园,即所谓桃园三结义。平定西蜀,督师荆州,曾经大破曹军,他的忠义大节,永垂青史。

 

4.4.5泰华庙

泰华庙是海南本土的仙庙。泰华仙妃,原名陈玉英,溺水成仙,是怜悯护佑海上渔民和航海商船的海洋女神,她和两位弟弟被海南人称作“泰华三仙”。

 

4.4.6北帝庙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